直人咨询师如何直面内心的恐同情绪
每年的5月17日,是国际不再恐同日,来源于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将“同性恋”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,旨在唤醒大众对同性恋恐惧的关注。
那么恐惧与歧视究竟是什么?富贵认为“是潜意识里看不上,是对与自己不同的人的一种排外情绪。”
普通大众对性少数一种常见的态度表达是:“我很尊重同性恋,人家愿搞谁是人家自由,可你出来招摇过市就不对了。”
又或者,“我非常支持你们同性恋,但如果自己孩子是那可是万万不可的...”
上述朋友是如何得出“尊重”与“支持”这一结论我们不得知,但是直面自己不是一个那么高尚的人,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难。比如富贵曾经信誓旦旦的声称:“我绝对不是一个种族歧视的人!”但是,每当遇到对我表达好感的黑人兄弟时,我都会直接婉拒进一步发展的可能...
作者:马富贵,北同心理部培训专员、泛心理专栏主编,公号:我是马富贵
对于咨询师来说,我们首先要直面自己真实的内心感觉,并清楚的觉察出这些感觉是什么。面对性少数来访者,你可能会有偏见、歧视、恐惧,那么请接受自己真实的感觉,这样我们才能够有能力和来访者一起探索觉察TA们内化的对同性恋身份的恐惧、歧视、偏见。
当我们觉察出自己的情绪,可以问问自己“我对同性恋的恐惧、歧视、偏见是从何而来的”?
对于来访者来说,没有人天生对自己的性取向持负面评价,自我厌恶不是天生的,而是被社会教化,在社会中习得的。是什么导致你不爱自己?学校的霸凌?各种不友善的环境?那么如果有一个充满接纳与安全的社群环境,是否能减少暴露在不友善环境中的负面影响?如果你排斥到社群中去,又是什么在阻碍你?
作为咨询师,直面我们内心的恐惧之后,尽量避免因我们内心的恐惧而扩大来访者本身就有的恐惧。比如一位来访者目前很幸福的和同性伴侣生活在一起,现在纠结要不要向年幼的孩子出柜。有些咨询师可能会出于“好意”,提醒“出柜可能对这么小的孩子不好”,进一步加大来访者的恐惧及担忧。
我们要做的或许是和来访者共同探讨与准备:如果向孩子出柜后,可能会出现的几种状况以及该如何应对。而非进一步加强来访者本身就有的“可能对孩子不好”的恐惧感。
同与不同
富贵作为异性恋,曾经和一位同样热心同志公益的直人小姐姐聊天,她告诉我:“我觉得我们和TA们终究不是一个世界的人。”
当时我并没有和她探讨“不是一个世界”指的是哪两个世界,但她口中的“我们” 和“TA们”这两个词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·赫拉利在他的《人类简史》中有这样的思考:人类是一种极其仇外的动物,进化在我们的头脑中建立了一种“我们”和“他们”的对立式思维,这种思维根深蒂固。
回想我刚来北同做志愿者的时候,由于我有很多gay闺蜜,男同对我来说是种非常亲切的存在,女同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不一样,但是对于跨性别者,坦白说,初见时我内心是有点不舒服感,我生活中确实没有这样的朋友,我们之间的“不同”有点大,但是和跨性别朋友接触多了之后,这种“不同”感再也没有了。
“我们” 与“TA们”,的确存在着同与不同
现在加入北同已有一年半,在我眼中,性取向的不同,就像是一个喜欢吃榴莲,一个坚决不吃的区别。而非“两个世界,终究不是一类人”的差别。
曾经在网上看过一篇来访者吐槽,说直人咨询师太看重“同性恋”这个标签,太拿性取向这个“不同”当回事了。来访者说:“不管困扰我的问题是什么,咨询师都会认为所有的问题都和性取向有关”。这种感觉就像佛洛依德老爷子觉得啥事都能扯到性上一样。同样,太不拿“不同”当回事,好像也不对,如果咨询师说“性取向不是个事,我觉得你过年向父母出柜,他们会接受的”,吐槽估计也会不少。
回想当初来北同做志愿者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未知的好奇。现在一年半过去了,依然处在熟悉、了解阶段,并没有做出什么突出贡献。但对我来说,很多有趣的经历、难得的机会其实都是因为加入北同直接或间接带来的,这或许就是人生的因缘际会。
希望未来,能有更多直人朋友加入,一起拥抱未知、不同、与机会。
编辑:Nebulae
BT互助 | 为什么我们迟迟没能“找到自己”?——酷拉分享2020年 CRN 彩虹奖学金申请正式开放!BT互助 | 5·17特别线上活动:生而为同,不必抱歉志愿者newsletter | 4月志愿者干了啥
雨雪霏霏:是什么操控了我们的性别表达?| 517特别推送
517不再恐同恐双恐跨日,中国同志如何“出圈”?|彩虹会客厅
“我想改变,却不知道从哪里开始” │ 北同团体第五期打破刻板印象?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|拉拉扯扯聊自我认同活动回顾